IELTS Assess Young Learners
-
Grape Tree Edu
-
July 31, 2021
-
Education
-
0 Comments
Evaluating young learners written by Gwendydd Caudwell Children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adults. Whether at home or at school, they need a lot of attention, play and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when we ask them to take the exam, it is best to include these content. When we speak of young learners, we usually mean children between 5 and 17 years of …
Continue Reading
UPBRINGING, GOOD QUALITIES AND HABITS DEVELOPED THROUGH EDUCATION
-
Grape Tree Edu
-
July 30, 2021
-
Education
-
0 Comments
You can kneel in the mud, but you can’t put the mud on the chest of the whol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there is dirt everywhere. GOOD QUALITIES AND HABITS DEVELOPED THROUGH EDUCATION “Education” is a high-frequency word. Nowadays, if someone is uneducated, it is a big criticism and derogation. If a woman is uneducated, it is like saying …
Continue Reading
雅思- 评估年轻学习者
-
Grape Tree Edu
-
June 8, 2021
-
Education
-
0 Comments
评估年轻学习者由 Gwendydd Caudwell 撰写 儿童与成人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都需要大量的关注、玩耍和参与。因此,当我们要求他们参加考试时,最好包含这些内容。 我们所说的年轻学习者通常是指 5 至 17 岁的儿童。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年龄范围,所以他们并不都具有相同的品质或行为方式完全相同。我们可以想到大约三个不同年龄组的年轻学习者,五到八岁、九到十二岁和十三岁及以上。在每个群体中,他们的思维和说话方式、注意力范围,当然,他们的行为都可能大不相同。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语言测试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喜欢和可以完成的任务类型。 让我们来看看五到八岁的孩子。即使使用他们的母语,他们仍在学习周围的世界,并会说和写,并掌握正确的语法。即使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将它们放入句子中,他们也会吸收很多新单词。它们有点像鹦鹉。他们重复你说的一切。因此,他们确实知道的单词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显示他们对英语的了解程度。正如他们通过重复学习这些单词一样,他们也可以通过说话甚至只是指着图片来展示他们知道多少。例如,让孩子们在你慢慢展示图片时大声喊出这个词真的很有趣,他们甚至不会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测试。这是让他们感到舒适的理想方式,因此您可以看到他们知道多少。除了让他们写出单独的单词外,尝试和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起测试写作技巧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 在九岁到十二岁之间,学习者的词汇量增长很快,他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想法。与此同时,他们的世界知识在增长,他们的注意力广度也在增加。但他们仍然喜欢玩乐和玩游戏。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尝试让任务充满乐趣,而且时间不要太长。他们的朋友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与朋友一起进行演讲活动可能是个好主意。他们还可以做角色扮演,比如去购物,先写购物清单,然后在商店里问东西。复制孩子们每天为您的测试而玩的各种游戏,可以帮助您确保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感到舒服、会玩得开心并有动力去做测试。 青少年正在经历很多变化,我们有时会忘记这些变化。现在,他们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感兴趣,喜欢了解不同国家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生活方式,因此这是阅读或写作任务的好话题。朋友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时与成年人交谈有点可怕。因此,您可能想要进行口语测试,让他们可以成对或成组地交谈,而不仅仅是与一个成年人交谈。随着语言发展持续到我们 30 多岁,仍然会有很多词对青少年来说是未知的或令人困惑的。所以这个年龄段测试的单词不应该与成人测试中的单词相同。虽然现在他们可以使用更高水平的英语,但如果测试包括他们在学校做的事情,那就更好了。此外,他们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生活经验,并且很难继续说话。所以他们仍然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支持来帮助他们完成一项活动。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发展速度。但是他们都需要在语言测试中具有一些乐趣和兴趣的元素。然后,您可以确定您正在帮助他们尽其所能展示他们的知识。
Continue Reading
以色列前教育部部长:如果你是教师,你就是在描绘整个世界
-
Grape Tree Edu
-
April 12, 2021
-
Uncategorized
-
0 Comments
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知识是唯一可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建国后,以色列的800多万人口中走出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特殊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关于创新思维、奋斗精神、教师培养……以色列前教育部部长夏伊·皮隆的这段访谈可能会为您的思考打开新的窗口。 自1948年宣布建国后,以色列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成功地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一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科技强国之一。以色列仅有800多万人口,但产生了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130多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犹太民族以不到世界0.2%的人口,获得了全世界约24%的诺奖,且涵盖各个学科领域。 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知识是夺不走的财富”,是“唯一可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前总理梅厄夫人说:“教育投资是卓有远见的投资。”长期以来, “知识即财富”这种观念已深入每一个以色列人的脑海中。 夏伊·皮隆于2013年3月任以色列教育部部长,“为以色列而教”项目发起人。2014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接受了时任《世界教育信息》杂志记者潘雅的专访。夏伊·皮隆于2015年6月卸任以色列教育部部长。 01 在以色列,每天不提出新问题的人没有资格睡觉 记者:以色列建国后短短几十年间就跃升至科技强国,很多国家都想探究其崛起背后蕴藏着的秘密,想知道为什么以色列有这么多创新成果, 有这么多诺奖得主。在您看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夏伊·皮隆:我认为创新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种在学校里就能习得的本领,而是一种文化。我们在谈到民族的创新性时,必须考虑整个国家,而不仅仅是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在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创新。 在以色列,我们总是教导孩子们要“跳出思维定式”(think out of the box) 。当学会了跳出思维定式,你就会一直向前看,开始学会思考科学技术的新步伐,开始看到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寻找开拓新时代的路径。因此,创新是属于个人的,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群体的。在以色列,创新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精神。我认为,以色列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不同之处,就是这种创新文化。 在以色列,人们不喜欢沉默,喜欢问问题,喜欢对话和争辩。每天不提出新问题的人是没有资格睡觉的。鼓励学生踊跃提问,这是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不会规定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有的甚至无解。犹太儿童在13岁时要举行成年礼,那时我们会问他们:“你有什么问题?给我们一个好问题, 好吗?” 当然,这种创新文化可能也是把双刃剑,有时会给我们制造许多小麻烦。比如,你要是当老师的话,还没讲两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说“我有一个问题”“我也有一个问题”“我还有一个问题”——不像中国的孩子。我参观了北京的一所小学,看到学生们在教室里整整齐齐地坐着,老师走进来时学生们会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行礼。中国的孩子很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对长辈很敬重。 02 教育孩子时要多问why和how,这才是创新思维和学习的关键 记者:如何引导学生去提问题? 夏伊·皮隆: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学着去问7个W问题,谁 (who) 、什么地方 (where) 、什么时候 (when) 、做什么 (what) 、怎么做 (how) 、为什么 (why) 、哪个 (which) 。我想问你,在这7个W问题中,哪两个是最重要的? 在大部分的教育系统中,大部分的考试和测验中,常常问的两个问题是what和when,而我们教育孩子时要多问why和how,这才是创新思维的关键、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在很多教育系统中,孩子们光会“学习”, 在以色列,我们强调“学会学习” (to learn how to learn) ,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记者:如何“学会学习”, 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夏伊·皮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宏观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你需要知道如何让一只眼睛看到过去,让另一只眼睛看到未来。一些人把两只眼睛都盯在现在, 而另一些人则把两只眼睛都盯在过去。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一边回顾过去,一边规划未来,同时着眼于当下。 一方面,历史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需要身份认同,需要规则、传统,需要了解本民族、本国家的历史。就像酒一样,愈是陈年,酒愈好,历史亦如此。土地上的树,其根都很粗壮。当你的“根”很深时就会说:“我在这里, 这是我的家。”特别是在中东这片比较复杂的地区,我们更需要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深厚的民族历史根基,让他们感觉到历史。当你学历史时,不仅要了解相关内容,也要有问题意识,了解它对你的生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对未来的见解、畅想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去了解整个世界,了解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了解什么是人类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反复向学生们强调,我们的使命是改变世界,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教育。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是为了推动整个世界不断向前。学生们要从椅子上站起来,参与社会运动,用行动改变世界。 03 精英不局限于大脑,也在于“双手”和“心灵”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夏伊·皮隆: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人才,每个人身上都能有创新的闪光点。创新人才不是说你是不是运动健将、是不是音乐家、是不是画家。创新是社会的模式,也是教育系统的模式。在我眼里,人人都具有天赋,包括那些残障儿童。在很多国家,当人们谈论残障儿童时,总会称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我来说, 所有学生都有特殊需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特殊的。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一谈到“精英”“人才”,就会首先想到科学、数学方面的杰出人士。我认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精英”。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所谓的“精英”。比如,有些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些人善于语言,会说好几门外语,在不同的思维轨道上来去自如;有些人擅长数学、科学;有些人善于画画;有些人善于讲故事。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精英”,都在谈论创新。而在以色列,我们认识到“精英”不仅仅局限于“大脑”(head) …
Continue Reading
玩耍是儿童的学习方式
-
Grape Tree Edu
-
April 9, 2021
-
News
-
0 Comments
当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玩耍正从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中缺席,而孩子们可能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孩子需要“游戏的童年”,因为自由自在的玩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创造力,让他们更聪明,还能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且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应对挫折、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不曾自由玩耍 1966 年 8 月 1 日,是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就任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25 岁的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 46 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工程学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 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采访了得克萨斯州 26 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当时,布朗并不清楚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更可能让孩子变成杀人犯。此后 42 年中,他又采访了 6000 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 科学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不过,如果童年时“没有玩够”,孩子会受到多大伤害?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各执己见。毕竟,在过去,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嬉戏玩耍,而如今,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乐。 2005 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上的一篇报道表明,从 1981 年到 1997 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缩短了 1/4 。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父母牺牲了孩子的游戏时间,给他们安排了很多课外活动——从幼儿园开始。然而,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布朗和一些心理学家担心,不让孩子自由玩耍可能导致他们不开心、过于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布朗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尽情玩耍,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当动物玩耍时,它们的肢体语言表明,任何轻咬和摔倒的动作都是善意的、闹着玩儿的。同样地,玩耍也可以教导孩子更好地与人交流。 早在 1961 年,人们就开始担心,童年时没有尽情玩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年,“国际游乐协会”在丹麦落成,旨在保护儿童拥有自由玩耍的权利,并向全社会宣传自由玩耍的重要性。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随着更多非营利机构在全球建立,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受到更广泛关注。这些组织呼吁人们重视玩耍的价值,强调对不能尽情玩耍的担忧。这些机构包括美国童年联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玩耍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以及布朗在加利福尼亚卡梅尔瓦利建立的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等。 自由最重要 现在,孩子们经常要踢足球、玩拼字游戏,科学家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些游戏以及其他组织性强、规则完善的游戏会吞噬自由玩耍的时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D·佩莱格里尼(Anthony …
Continue Reading
致教育者的一封信
-
Grape Tree Edu
-
April 8, 2021
-
News
-
0 Comments
原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奇于 2007年9月4日,中小学开学之日,发表了长达32页的《致教育者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法国教育的期望。 据说,这是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首次直接给教师写信。这封信或多或少模仿了1883年教育部长于勒·费里致教师的一份通报。这封信将直接送至85万名教师手中,花费近50万欧元。教育部长达尔科补充说明,“这封信不仅写给今天刚刚任职并于2047年退休的教师,还包括生命终结于本世纪末的青年学生”。 现将萨科奇的信全文翻译,以飨读者。 致教育者的一封信 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开学之际,我给你们写信。这是我自当选共和国总统以来首次给你们写信。 我希望与你们谈我们儿童的未来。儿童的未来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你们承担着教育、引导和保护这些尚未完全成形、尚未成熟、正在寻求并仍然脆弱的精神与感觉。你们的责任是伴随他们从幼儿到少年的心智、道德、身体能力的蓬勃发展。这一责任是最重的,同时又是最美好、最值得褒奖的。 帮助儿童心智与感觉萌发,帮助他们走上人生之路,难道不是最伟大和最美好的吗?但同时不也是最困难的吗?因为在看到儿童成长的自豪之外,其个性与判断力随之而生;在因每个儿童感受其传授的宝贵所得而幸福之时,总有一种误导与压抑人才、束缚激情的担心,总有一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担心,总有一种不能理解儿童内心深处之感受和完成任务之能力的担心。 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对成人的一项要求是在教育的同时不要压制其个性。每个儿童、每个少年都有自我存在、思维、感受的方式。他应当能够表达,但也应当学习。 教育曾长期忽视儿童的个性,用统一的模子塑造每个儿童,让所有人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种事物。知识被凌驾于一切之上。这一教育有其伟大之处。既严格又严肃,催人向上,战胜自我。 这一严格要求的教育曾是社会进步的强有力因素。然而许多儿童备感压抑并被排斥于社会进步的恩惠之外。这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才华,也不是无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而是其感受、其心智、其个性不适于我们强加给每个人的单一模式。 作为一种回应,近几十年来,儿童个性成为教育的中心,而不再把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 给予儿童个性以更加重要的地位,尊重儿童的特性、特点、心理是必要的、有益的。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优秀品质,发扬其长处,纠正其不足。但过于强调自发性,过于担心束缚个性,一味地透过心理学的眼镜看待教育,就会走向另一极端,人们就无法实施传授。 昔日的教育过于看重文化,不够尊重自然;而后来的教育又太过自然,没有足够的文化。昔日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后来则相反,没有给予知识传授以足够重视。 教师的权威因此而动摇。家长的权威和教育的权威也因此而动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的共同文化趋于破碎,变得难以诉说、难以理解。学业失败降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知识与文化面前的不平等在扩大。而知识社会在世界各地强加其逻辑、其标准、其要求。家庭和学校所能赋予儿童的社会晋升机遇在缩小。试图重新激活从未存在的教育、文化和知识的黄金年代是徒劳的,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期待。我们不能再现第三共和国时代的学校,也不能再现我们父母时代的学校,甚至不能再现我们自己时代的学校。时代赋予我们的,便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挑战。 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提出21世纪的教育原则,这些原则既不能等同于昨天的原则,更不能等同于前天的原则。 我们要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是自由的女人与男人,应是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我们的作用不是帮助儿童总是儿童,也不是使他们成为大的儿童,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成人,成为公民。我们所有人都是教育者。 教育是困难的。经常需要重新开始才能达到目的,但决不要气馁,要坚持不懈。每个儿童那里都有等待开发的潜力。每个儿童都有一种等待发展的智慧形式。需要寻找和需要理解这些潜力和智慧形式。正如对儿童的要求那样,教育也是对教育者本身的要求。 仅仅满足于既定的最低标准并不是目的,也不要让无所措手足的儿童被过量的知识浪潮所淹没。目的是给予每个儿童能接受的最大教育,尽可能地推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精神的开放、努力的意识。尊重自我应当是教育的基本动力。 给我们国家的每个儿童、每个少年以自信,使他们发现自身才华,使他们有能力完成不曾相信能完成的任务。在我看来,这便是支持我们教育计划重建的理论依据。 我们期待着儿童对我们的爱和尊重,我们要给予儿童同样的爱和同样的尊重。我们对他们的这种爱和尊重,要求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不可具有任何“放弃”的形式,也不可染上任何“蛊惑”的色彩。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儿童,因为我们尊重我们的儿童,我们给他们的教育应当使他们提高,而不是使他们降低。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儿童,因为我们尊重我们的儿童,我们不能在遇到最初的困难时便放弃教育。不能因为儿童难于集中精力,不能因为儿童学习进度慢,也不能因为儿童不能轻松掌握课文,就被剥夺了这一教育之宝。缺少教育,他们永远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儿童,因为我们尊重我们的儿童,我们有义务教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有义务教他们懂得所有事物并非一致,懂得全部文明基于价值的等级制,懂得学生不等同于教师。我们有义务教他们懂得无约束的任何人都不能生存,懂得无规则便不能获得自由。如果我们不能教会我们的儿童区分美好与丑恶,区分准许与禁行,我们教育者将为何人?如果我们不能惩罚我们犯错误的儿童,我们教育者将为何人?当儿童试图说“不”时,我们不能顺从他,而总要对他说“是”。不受惩罚的感觉,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灾难,他会不断验证成人世界对其强迫的局限。不能教儿童认为他做什么都是被允许的,他只有权利而无任何义务。不能教儿童认为生活仅仅是游戏,或认为可以免除学习全部排列有序的世界知识。信息技术应当成为21世纪教育思考的核心。但不应丧失关于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文关系仍是核心的观点,教育还应当培养儿童去主动努力,使他们发现在长时间思考之后所享有的豁然开朗的愉悦。 奖励优秀,惩罚错误,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向儿童最好解释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 正是这样,尊重应当成为全部教育的基础。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家长对儿童的尊重,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儿童对家长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教育便是产生尊重。如果我们的社会不再有足够的尊重,我相信,这首先就是教育的问题。 我希望我们重建一种尊重的教育,一个尊重的学校。我希望儿童学会讲究礼貌、思想开放、宽容大度等尊重的形式。 我希望学生在入校时脱帽,在教师入教室时起立,因为这是尊重的一种标志。 我希望让每个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尊重不是自己的观点,尊重自己并不赞同的信念,尊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信仰。使其懂得差异、矛盾、批评远未成为其自由的障碍,相反却是丰富个人的源泉。 在其思维习惯和确信中碰撞,不得不面向他人,敞开其论据、感受,采取严肃态度,可以激发对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价值进行审视,提出问题,从而努力超越自己。这便是我们应当保留我们共和国学校模式的理由。即使我们要对其革新,但这一模式需要保留。因为这一共和国学校的模式容纳所有家庭出身、所有社会阶级、所有信仰,要求每个人在宗教、哲学和政治信仰上保持中立并相互尊重。 这一模式正在被削弱,其原则不再受到足够尊重。 如果说我希望改革统一初中,是为了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为了考虑智力的节律、感受、特性和形式的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机遇。 如果说我希望残疾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那样接受教育,不仅是使残疾儿童获得幸福,也要让其他儿童从差异中丰富自己。 如果说我乐于看到学校超越一切,成为世俗的学校,在我看来,是因为世俗化是一个相互尊重的原则,是因为它敞开了各宗教之间对话与和平的空间,是因为它是防止宗教封闭企图最有效的途径。对于通向文明振荡之路的宗教对峙的危险,难道我们不能更好运用一些普世的伟大价值和世俗化进行对抗吗?为此我相信,不能允许宗教活动进入学校大门。应当研究主要宗教的起源,其人类观和世界观,当然不是以任何一种劝人入教的精神进行研究,也不是在神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而是以社会学的、文化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去理解宗教活动的实质。心灵与圣洁,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冒险,是全部文明的源泉。如果懂得心灵与圣洁,便更容易向他人敞开胸怀,便更容易与他们对话。 但是,懂得差异不应导致忽视对共同文化、集体认同、良好道德的参与。教育,就是启发个体意识,逐步将其提高到普遍意识,就是使每个人既感到单一的人格,同时又作为整个人类的一分子。在两者之间,一些事物是基本的,任何教育不可回避。在个体意识与普遍意识之间,对于我们法国人来说,还有民族意识和欧洲意识。 在属于人类的意识和个人命运意识之间,教育还应当启发公民意识,培养公民。如果不能使我们的儿童成为法国公民和欧洲公民,就永远不会成为世界公民。 家庭当然在民族一致性的传承上发挥基本作用。但学校才是熔炉。说到学校,我不仅想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应当把公民教育重新置于教学的首位,想到处于民族一致性核心的人权、男女平等或世俗化等道德价值的传授,我还想到知识价值,想到我们一种独自的思维与思考方式。我更想到这一思维清晰的法兰西传统,在我们的哲学和科学之中,在我们的语言、文学、艺术之中,存在一种既有法兰西风格又有普遍理性的倾向。 面对世界扁平化的威胁,我们的任务是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这一任务首先要求我们自身的一致认同,从我们的知识、道德、艺术传统中汲取精华,传递给我们的儿童,并使他们永久传承给所有人。因为所有文化、所有文明的遗产属于全人类。我们是所有人类精神收获与创造的继承者。我们是所有伟大文明的继承者,这些伟大文明贡献于相互丰富的各个文化,并正在诞生着第一个全球文明。 向我们的儿童展示普世文化,开展文化对话,并不是否认我们的文化,而是对文化的一种践行。法兰西一直把普世主义置于其思想与价值的核心地位。法兰西一直自视为贡献于人类思想的世界全部文化的继承者。 我们应当重新将普通文化置于教育的中心。当然,普通文化不是无目的的知识堆积,而是深思熟虑、融会贯通的知识。不求完全透彻与数量,应致力于基本精神与品质,应将人类智慧的不同领域融会贯通,使每个儿童和青年自己构建其世界愿景。历史上第一次,儿童们知道许多其父辈尚不知晓的事物。但需要将这一知识构建成文化,用全部人类智慧的遗产照耀这一知识。 不要将知识的各种形式割裂、孤立、对立。分科教学仍将继续,因为每个学科有其自身的逻辑,因为这是深入探究事物的唯一途径。但需要由整体视野予以补充,需要每个学科具有与其他所有学科相比较的视角予以补充。我相信,在知识的传统分类之上,现在需要我们构建新知识的脉络,这是不同学科相互组合、混和、丰富的结果。 我不赞同单一的教科书。我也不赞同导致混乱的知识全球化。但我相信,跨学科的知识应当很快在我们的教学中获得地位,因为未来是知识、文化和观点的交汇。我相信,在那里会找到我们智慧的、道德的和艺术的复兴之关键。普通文化应当是一种永恒的关照。至于我们儿童的外语学习,我希望他们必须至少学习两门外语,并且要求外语学习也是文化与文明的学习。我希望我们的儿童学习外语的同时融会文学、戏剧、诗歌、哲学和科学的学习。 断定教育中普通文化的重要性日渐衰退,而专业化学习经常过细、过早,便是完全直率地断定,学者、工程师、技术员不能没有文学、艺术、哲学素养,作家、艺术家、哲学家不能没有科学、技术、数学素养。 一种思想认为,从事科学的人没有必要去学习诗歌、戏剧或哲学,我认为这种思想是荒谬的。还有一种思想认为,普通家庭的子女、出生于不利条件的平民街区的子女、工人与职员的子女没有必要面对人类精神的伟大著作,他们没有能力对其评价,教他们学会读、写、算就相当不错了。这种思想在我看来,是一种最大的蔑视。 如果我们国家如此之多的少年不能表达其感受,如果如此之多的青年不能表达其情感,不能与人分享其感受,不能找到喜爱或痛苦的语汇,如果他们之中诸多人对侵害、野蛮、暴力不能申诉,也许就是因为未能使他们接触到文学、诗歌,也未能接触到任何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正是得以表达最感人、最悲怆、最惨烈的人之情感的方式。 在音像、手机、互联网、直接通讯的时期,我们的儿童不是需要较少的普通文化,而是更多。他们需要有更多的分析能力、批判精神和价值标准。世界越是产生知识,越是产生信息,越是产生技术,越是要求文化,才能使人保持自由,才能使人把握命运。在这样一个世界,刺激越来越多,诱惑越来越多,我们的儿童需要更多的人文主义和科学。在这样两个领域,我们做出了太多让步。 与我们的智慧传统相反,人文文化在萎缩,科学文化在退化。我们需要在两条战线斗争,尽早使儿童产生阅读、艺术和科学的兴趣。 然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授方法。在太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育是让儿童被动接受知识。也许我们过分批评了用于训练记忆的背诵式学习。不是有人抱怨,一些拉封丹的寓言或魏尔伦的诗歌被填充在其记忆之中,或抱怨学习了法国历史年代划分或世界地理的标志,或抱怨背诵了乘法表和数学与几何的常用公式吗?当然,真正的文化比背诵所要求的更多,只有通过意识、心智和求知欲的唤醒才能奠定文化的深刻基础。需要引导儿童学会自问、思考、保持距离、反应、怀疑、自我发现真理,这对儿童来说将受益终身。 我们的教育应当少一些被动学习,少一些机械学习。教育也应减少学说、理论等,减少抽象教学内容。在抽象内容之前,诸多的智慧停滞不前、自我封闭。需要我们给予观察、试验、表演、实践以更大的位置。我相信,这一方法对很多儿童都有利,学业失败将会减少。这也适用于科学、人文科学或艺术。为使知识更为活跃,更为实在,需要教育向其他领域开放,向文化、艺术、研究、技术领域开放,当然还要向企业界开放,因为大多数儿童总有一天在那里开始成人生活。 我们的儿童需要接触作家、艺术家、研究员、工程师、企业家,与他们分享其对美好、真理、发现、创造的热爱。应当在文化机构、研究中心、出版界、企业和小学、初中、高中之间建立联系。 儿童不应被封闭在教室里。他们应当更早些去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车间,应当更早些去领受大自然的美丽及其神奇。在森林、在田园、在山间、在海滩,物理课、地质课、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以及诗歌,经常会有更大的意义。不仅是大自然的创作,也需要教我们的儿童阅读艺术家的名著。不仅毫不犹豫地让儿童接触人类精神的伟大作品,还要接触当今健在者的作品。 我们的儿童不会都成为音乐家、诗人、科学家、工程师或以艺术为业的艺术家。但不应放弃培养决不会成为音乐家的儿童的音乐兴趣。不应放弃培养决不会成为诗人的儿童对诗歌的爱。不应放弃培养决不会成为研究员的儿童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研究的热情。也不应放弃培养决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儿童对美轮美奂、工艺精湛的作品的爱。 这意味着为了所有儿童,所有少年,不论其家庭出身、社会环境,只要是普通学校或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我们传统教育的一个缺失,是将体力与智力相对立。需要打破这种荒谬的分离,使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优秀专业同样著名,使职业教育文凭与其他文凭等同。 我们还要超越另一种对立,即身体与精神的对立。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既应是理论的又应是实践的,既是智力的又是体力的,既是艺术的又是竞技的。体育的地位仍显不足。儿童需要自我超越。体育同时又是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光明正大、自我超越的学校。我相信体育的价值。为了我们儿童的更大利益,不仅体育应当在学校有更重要的位置,同时需要体育界和学校体育更大地相互开放,需要体育机构和教育机构加强联系,需要运动员与教师密切合作。 请理解我,在我的思想中,并不是加重已经过重的课时负担,也不是在已经过长的课程目录上增加新的教学。我的思想正好相反,是要重新给我们儿童生活和歇息的时间,给他们领会教学内容的时间。 需要我们重新找到的,是教育计划的和谐。需要通过调整教学频率和学校课程使教育计划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对几十年之后的课程进行调整已十分必要,学校正在面临不断增长的相互矛盾的要求和紧张状态,特别是随着社会凝聚力越加脆弱对学校的期待越加强烈。要重新求得每个学科内部的协调,学科之间的协调,符合社会的期待,要重新找到教育中的指导路线,并由其确定教育原则、目标和简单标准。这便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同时,我们要提高要求水准,不是数量而是品质。 不再是在进入大学时的突然筛选,这只是马尔萨斯式的解决方式。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要求标准。如果不能证明能够继续初中的学习,任何人不得进入初中一年级。如果不能证明能够继续高中的学习,任何人不得进入高中一年级。而高中毕业会考文凭应当证明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将对从小学到高中的系统重新构建。但这对于我们青年的未来,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是生命攸关的。 给每个人最多,而不是满足于把最少给每个人。这便是我对今后如何解决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学校的问题所怀的希望。 我们教育的重建,必须有全体教育者的支持。政治意愿不可独断专行,为此我邀请你们参加学校的重建工作。 …
Continue Reading
【荐读】一位母亲50条教育名言
-
Grape Tree Edu
-
April 8, 2021
-
News
-
0 Comments
01、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 02、不要试图交到一个完美的朋友,也不要交到很多朋友。 03、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强大起来。 04、学会用真诚的简单,对付虚伪的复杂。 05、考上大学,你是我的女儿;你扫马路,更是我的女儿;只要保持高贵的人格,扫马路也可以扫出一个光明纯洁的世界。 06、学校里的考场上可以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决不允许不及格。 07、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惟一不会凋谢的花朵。 08、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的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运载不动神圣的职责。 09、不管怎样,你都是要学会培养自己有一项业余爱好或特长。 10、错误犯过一次,尽可能的不要再犯第二次。 11、个性是你一生中最可贵的品质。 12、有的时候一句古诗要比一个外语单词有用的多。 1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14、你打碎个碗,妈妈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15、妈妈不是总统,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够满足的。 16、我不仅仅是你的妈妈,更是你的朋友。 17、坚信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18、想哭的时候就哭出来。 19、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是总是要苦一阵子。 20、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来,那么你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如果你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那么你就不能够持久的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21、小毛病往往可以导致大麻烦。 22、每天多做一点,并坚持下去。 23、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方法会比困难多一点”。 24、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25、美丽的心情永远比美丽的外表重要一千倍。 26、谦虚、诚实和勤奋是摆渡人生从此岸到彼岸的三件法宝。 27、一切都开始于迅速的行动。 28、懂得感恩,感谢帮助你的每一个人。 29、尽可能的开心地活每一天,就好比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30、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深刻后的美丽,因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够激起美丽的浪花。 31、永远记住:“你说话语气比你讲的话的内容要多的多”。 32、不要忘记:“一份耕耘乃至九份耕耘,你得到的收获依然是零,惟有十分的耕耘,你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33、你的成就将永远不会比你的自信的高度高出一厘米。 34、生命假如给予你的是一颗柠檬,不要抱怨,下工夫把它榨成一杯柠檬汁吧。 35、不要为失去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就会因此而失去月亮。 36、永远不要试图嘲笑那些有缺陷的人。 37、如你赢不了,至少你可以给予你的对手一个微笑。 38、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成功就应该是成功之祖母。 39、不要总为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耿耿于怀。 40、什么时候都不要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都拼在对别人的一蛰中。 41、不懂得宽容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过分的宽容反而失去自己的自尊。 42、不要等到下雨的时候,才想起忘记带了雨伞;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在下雨时,向别人借伞。 43、有什么好的想法,尽可能的用笔记下来。 44、要敢于质疑自己认为不相信的事情,并追究其中的道理。 45、读书是学习,阅读自然,了解社会是更重要的学习。 46、做事情尽量要主动,主动就是没人告诉你,而你在做着恰当的事情。 47、不被别人打败的唯一法宝就是比别人学的更快一步。 48、懒惰是对身心的一种伤害,拖拉永远是一种恶习。 49、学会自我保护,尽可能的避免身体受到意外的伤害。 50、除非万不得已,不可单独行动。
Continue Reading
教养,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
Grape Tree Edu
-
April 8, 2021
-
News, Useful
-
0 Comments
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像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因教育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教养”是个高频词。时下,如果说某人没教养,就是大批评大贬义了。如果说一个女人没教养,简直就如同说她是三陪小姐了。 什么叫教养呢?词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 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 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学会用公共语言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 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地交流。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的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殖的欲望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词语,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它表达出来。 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技术是用来谋生的,而仅仅具有谋生的本领是不够的。就像豺狼也会自发地猎取食物一样,那是近乎无须教育也可掌握的本能。而人,毫无疑问地应比豺狼更高一筹。 教养能拓展人的远大目标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缘中,虽然伤痕累累,因为你具有的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一个有教养的人,特别是女人,对自己的身体有着亲切的了解和珍惜之情,知道它们各自独有的清晰的名称,明了它们是精致和洁净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 他知道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筑在这些功能灵敏的感知上和健全的完整上的。 他也毫无疑义地知道,他的大脑是他的身体的主宰。 他不会任由他的器官牵制他的所作所为,他是清醒和有驾驭力的。 他在尊重自己身体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身体。在尊重自我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在驰骋自我意志的骏马时,也精心维护着他人的茵茵草地。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像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知道害怕,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它表示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世界上有阳光,阳光下有正义的惩罚。由于害怕正义的惩罚,因而约束自我,是意志力坚强的一种体现。有教养的人知道仰视高山和宇宙,知道仰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人格,知道对于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尊重,而不是糊涂地闭上眼睛或居心叵测地嘲讽。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子。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Continue Reading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
Grape Tree Edu
-
April 8, 2021
-
Useful
-
0 Comments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奥登堡。早年 曾在海德堡和慕尼黑大学学法律,后来在柏林、格廷根和海德堡大学学医,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普通精神病理学》《理性和生存》《生存主义》《论历史的起源和目的》《伟大的哲学家》《人类的未来》《什么是教育》。与此同时,雅斯贝尔斯还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 如果我们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本身而言,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 (一)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 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人们崇拜权威作家及其书籍,教师本人无足轻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可以任意替换。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在中古时期,教师采用听写和讲解的方式教学。听写的方式现已不再采用,因为可以由书本取代。但是听写的意义仍旧保留下来。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因为知识已经固定了,所以学生总是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到学校去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将白纸黑字的书本——明白无误的东西带回家即可”。这种经院式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基础就是理性传统。 (二)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种从属的距离,不只是程度上的、代沟之间的差别,而且是本质上的。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满足了人类不愿自己负责而愿依附别人的需要,并使人归属一个团体来减轻从属性,达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 (三)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从教育的意义上看,这种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 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这是苏格拉底的“催产式”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这不是发挥学生凭偶然机会和一时的经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而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式的教师一贯反对做学生的最大供求者;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教师有自知之明,并要求学生分清上帝和世人。这三种教育类型都需要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心在传统的经院式教育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院式教育传统即使在目前等级制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师徒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表现在师傅个人身上;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的精神内,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教育家苏格拉底 直到克尔凯郭尔才发现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本源以及在现代世界里苏格拉底最深刻的意义所在。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问答逐渐使真理显明),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就会影响他的基本思维方式。当今世界的不合理现象,不论是民主政体、贵族政体或是专制政体,都无法通过重大的政治行为来消除。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由于每个人天生有发展的机会,苏格拉底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他不喜欢门徒制度,因此他甚至借自我嘲讽来遮掩他本身的优点。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作结论。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因此人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那些自以为还不知道实际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苏格拉底最大的特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持真、善、理性的信念。这是一位思想家义不容辞的职责。苏格拉底不知何为神明,但谈的却是神明之事。不论世界怎样变化,他仍然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虔诚。首先,他相信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出来,自知无知就不会无知,相反会产生决定生命意义的知识。其次,苏格拉底的虔诚表现在他对古希腊众城邦神明的信仰中。最后,苏格拉底的虔诚也表现在对守护神的敬意里。受过苏格拉底影响的人通过思考而潜移默化,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这种思考使人在与道合一的过程中保持独立的地位,在思考中我们可以获得人类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不过借助这种思考我们也可能进入虚无。因此,思考的真实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前显现”,借“思”来展现将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要超过思考本身。 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他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一个人对话的生活,但这种对话对雅典人来说是极其新鲜而不寻常的:一种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如果说对话是自由不羁的雅典人的生活方式, 那么现在作为苏格拉底哲学的推理方式则有所不同了。因此,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需要群众,而且他确信群众也同样需要他,尤其是青少年,因此苏格拉底决心献身于青少年的教育事业。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 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当基本知识清楚于胸之后,真理就清晰显现出来,而成为维系群众精神信仰和安身立命的纽带和本源。苏格拉底死后兴起的对话式的散文创作,就是依据这一道理,而柏拉图就是这类创作的导师。在《米诺篇》(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奴隶,最初他对一道数学题有绝对把握,经过反复提问质询以后,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从而猛醒自己的可笑和无知,经近一步的追问,他顿然感悟从而获得了正确的答案。根据这一实例,用对话的形式可以辩明真理。两位对话者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其实真理却已经在那里,两位对话者绕着真理转,并被真理所引导。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反讽与间接传达 如果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是由直接方式表现出来,反讽就是多余的了。为了能适当感受反讽中的言外之意,除了理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哲学敏感性也是必要的。在反讽的多样性中,迷惑和真理相互交错,具有多种意义,使人陷入不断的误解之中, 而只让真正能够了解的人认识真理。在这一点上, 柏拉图的本意似乎是:那些没有能力了解真理的人,就让他们误解吧。有时候在反讽的诙谐中,似乎隐藏着一股激情。这里,在传达中理性不能达到之处,便不能强求以理性的推演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反讽的深层意义是对本然真理的关切,而且, 它使我们避开歪曲真理的错误,这种对真理的歪曲往往是以具体知识、作品或形象的形式出现,在堂而皇之地为真理作证中遮蔽了真理,人们若把那些外表漂亮的伪真理当作绝对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哲学式的反讽表达了对真理本源的向往。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义现象,理性阐释的单维性已显得苍白无力,反讽却能够通过去伪存真,找到真理之所在,但它不用直说的方式,而是通过感悟唤醒来达到。哲学式的反讽是对隐藏不露的真理的暗示, 但虚无主义的反讽则是油嘴滑舌和毫无意义的。有意义的反讽希望在众多复杂的现象中引出不可言说的实情真相,相反,无意义的反讽则会被错综复杂的现象卷入深不可测的虚无。哲学式的反讽将一孔之见视为拥有真理的做法看作大忌,因为,轻而易举获得的绝非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误解,甚至是谬误。 上述的一切都可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找到。在这里我们把反讽分为三个阶段来界定。首先,苏格拉底在对话中使用反讽,是使一切蒙昧均清晰陈列于目睫之前,反讽使苏格拉底获得透明性。于是,他可以使人循入绝途而终于醒悟,或攻击别人明显的错误言论以求其自省。第二阶段是苏格拉底所采取的反讽的基本立场(态度),即让人对自己的无知(而自以为知之甚多)有所认识。在第三阶段,柏拉图制造出一种动摇别人根本信念的整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反讽所表示出的一切现成物都成为模棱两可的,也只有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在纯然反嘲的氛围中,存在的质(核心)才会出场。凡不能通过反讽以使思达到破伪呈真的境界,就不是真正的思。思之光投射到存在的本源之处。哲学为解蔽而言说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哲学是严肃的,但不是自以为拥有真理的教条主义者的那种道貌岸然的严肃,也不是虚无主义者那种令人生厌的严肃,而是自称为乐观自信的富于探索精神的严肃。 读后:无苦恼的教育一位美国当代教育家曾说,人类多少年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无苦恼的教育”,因为实际上每个人 或多或少都对学校有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即是一种“无苦恼的教育”。然而, 现实又告诉我们:教育的进步绝不是不可避免的, 它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是确定无误的,这一点只要我们抬眼看一看现实即可。这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客观现实,“形势比人强”,而另一部分原因是什么呢?正如赫钦斯所言:“只有一个苏格拉底, 而且今天在任何教育制度中我知道并没有一个苏格拉底。”那种脱离了教师与学生实际的探索、问答、弥漫于课堂间师生间的对话,其实并不是在探索真理,大半是在磨蹭,因为你不是苏格拉底,学生暂时也顾不上探索真理,他需要的是成绩。结果呢?课堂上只存在斯巴达克式的训导与强制。但是,这并不是说苏格拉底不可学不必学, 正相反,越是有沉重的考试压力、越是有现实功利思想作祟,越要学苏格拉底。对话、探索真理、用反讽揭示真理、获得真理,通过诱导使学生获得顿悟,这些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即生成,人的生成靠日积月累,并没有一条直接通向真理的光明大道铺在你面前。鉴于探索真理的途径过于漫长而痛苦,尽可能使人减少一点苦恼,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不是苏格拉底,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学苏格拉底。
Continue Reading